1991年,17歲的朱萬成,從新疆呼圖壁這片大漠邊陲,考入東北工學院采礦工程系,或許他自己也不曾想到,這里就像一塊巨大的磁鐵,吸引著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礦山安全的領域,這一干就是20多年。20多年來,他從青澀少年成長為博士生導師、國家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、長江學者特聘教授。
面對這個被普遍認為條件艱苦的專業(yè),朱萬成也曾彷徨、迷茫過。然而,采礦學館那為國分憂、頑強拼搏的強大氣場,縈繞耳旁的“五四煤”精神,對專業(yè)理解的不斷深入,使他認清了方向,鼓足了勇氣。
“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東大人,我多年來耳濡目染徐小荷等老一輩的嚴謹治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。我就是要把屬于我們東大自己的“傳家寶”、凝結了幾代人青春和汗水的寶貴財富傳承下去?!爸烊f成感慨道。
2004年2月,朱萬成首次邁出國門,遠赴澳大利亞,在西澳大學從事巖石力學方面的博士后研究。澳大利亞發(fā)達的采礦業(yè)和礦山良好的工作環(huán)境,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而那時國內頻發(fā)的礦山事故也讓他仿佛受到使命的召喚。
談到回國的初衷,朱萬成說:“每次聞聽國內重大礦難事故讓數以百計的生命灰飛煙滅,我都深感痛心,作為一名采礦人,我能為此做點什么?在國外,總覺得再大的成就都是為別人效力,而我一直惦記著回來為自己的國家做一點事?!?/span>
2006年2月,朱萬成放棄了在西澳大學繼續(xù)工作的機會,選擇了回到自己的母校東北大學。
立足于國內礦業(yè)需求,把握國際學術前沿,朱萬成帶領著團隊,在“巖體損傷與破裂”領域建樹頗豐,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研究方向。
所謂的“事業(yè)有成”,標準很多,朱萬成則用行動給出了最為質樸的答案:“敬業(yè)”。200余篇三大檢索論文,凝聚著他夙興夜寐奮斗的汗水,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包括牛津大學J.N Hooker等千余名學者的引用和高度評價。作為洪堡學者,他還受到德國總統(tǒng)的接見。
通過實驗和數值模擬研究,朱萬成破解了高地應力、高地溫以強烈開采擾動下巖石的損傷與破裂過程及其致災機理,建立了現場監(jiān)測和損傷力學模擬相結合的致災過程分析方法,并在礦山災害防控實踐中得以成功應用。
在新城金礦的開采過程中,朱萬成一舉解決了V#礦體中段頂柱的安全回采問題,創(chuàng)經濟效益達2.5億元,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。
資土學院黨委書記王立慧表示,朱萬成老師突出的業(yè)務能力和踏實的工作作風正是資土學院“德以懷遠,學以精工”院訓精神的生動體現,正是有了像朱萬成這樣的一批優(yōu)秀教師,學院的明天才更加充滿希望。
為解決山東黃金集團某礦山的巖石損傷問題,朱萬成連續(xù)20多次往返于學校和礦山之間,深入礦井研判巖性、地質條件,集團的負責人說:“朱老師在,我們放心?!?/span>
版權所有:Northeastern University Copyright .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遼ICP備11009868號-3 地址: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(qū)文化路三號巷11號 郵編:110819